HJ 710.10-201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大中型土壤动物
ID: |
4D2F13B8A88B4929942779A065C8B400 |
文件大小(MB): |
0.27 |
页数: |
15 |
文件格式: |
|
日期: |
2014-11-6 |
购买: |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710.10—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大中型土,壤动物,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biodiversity monitoring—large- and,medium- sized soil animals,(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4-10-31 发布2015-01-01 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i,目次,前言ii,1 适用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观测原则.1,5 观测方法.2,6 观测内容和指标..4,7 观测时间和频次..4,8 数据处理和分析..5,9 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5,10 观测报告编制.5,附录A(资料性附录)观测样地生境要素记录表 6,附录B(资料性附录)土壤动物样方、样点记录表7,附录C(资料性附录)植物凭证标本记录标签..8,附录D(资料性附录)人为干扰活动分类表9,附录E(资料性附录)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10,附录F(资料性附录)土壤动物观测报告编写格式. 12,ii,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范,我国生物多样性观测工作,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中型和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观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标准附录A、B、C、D、E、F 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4 年10 月31 日批准,本标准自2015 年1 月1 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1,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大中型土壤动物,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型和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观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中型和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观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10111 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GB/T 4883 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离群值的判断和处理,GB/T 7714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中型土壤动物medium-sized soil animal/mesofauna,指土壤或地表凋落物中生活的体宽0.1~2 mm 的无脊椎土壤动物,3.2,大型土壤动物large-sized soil animal/macrofauna,指土壤或地表凋落物中生活的体宽2~20 mm 的无脊椎土壤动物,3.3,土壤动物群落soil animal community,指一定生活环境中所有土壤动物种群的总和,通常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4 观测原则,4.1 科学性原则,观测样地和观测对象应具有代表性,涵盖观测区域主要生境类型,应在有限的观测面积,中较好地反映观测区域内土壤动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不可在两个群落的过渡带上设置样方,4.2 可操作性原则,观测方案应考虑所拥有的人力、资金和后勤保障等条件,使观测工作切实可行。应采用,效率高、成本低的观测方法。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仪等对样地做好定位标识,4.3 持续性原则,观测工作应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需要,并能对保护管理起到指导和预警作用,观测样地、样方和样点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动,4.4 保护性原则,坚持保护第一,尽量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方法,避免不科学的频繁观测,造成对大中型土,壤动物的伤害,2,4.5 安全性原则,观测具有一定的野外工作特点,观测者应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做好防护措施,5 观测方法,5.1 观测程序,5.1.1 明确观测目标和观测区域,观测目标为掌握区域内土壤动物的种类组成、分布和种群动态;或评估各种威胁因素对,土壤动物及土壤产生的影响;或分析土壤动物和土壤保护措施和政策的有效性,并提出适应,性管理措施。在确定观测目标后应明确观测区域,5.1.2 确定观测对象,土壤动物观测对象为大型和中型土表和土内生土壤动物,包括:,a)大型土壤动物:蚯蚓(环节动物门寡毛纲),蜈蚣(节肢动物门唇足纲),马陆(节,肢动物门倍足纲),蜘蛛(节肢动物门蛛形纲),甲虫和蚂蚁(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等;,b)中型土壤动物:土壤螨(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跳虫(节肢动物门弹尾纲)等,5.1.3 收集观测区域资料,提出观测计划,收集观测对象的生态学及种群特征资料以及观测区域地形图、植被图、气候、水文、土,壤等基础资料,并制订观测计划。观测计划应包括:观测对象,样地、样方、样点的设置,观测方法,观测内容和指标,观测时间和频次,数据分析和报告,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等,5.1.4 准备观测仪器和工具,包括铁铲、镊子、样品袋、塑料瓶、乙醇、毒瓶、保存液、草纸、直尺、塑料杯、定量,采样器、GPS定位仪、配有微距镜头的数码相机、观测记录表等,5.1.5 实施野外观测,在实施野外观测前,应对观测者进行观测方法和操作规范的培训,组织好观测队伍。严,格按照野外操作规范采集数据,详细记录各类观测调查表,拍摄采样过程照片,包括样地、,样方、样点、生境和具体采集情况等,5.1.6 分析数据和编制观测报告,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编制观测报告,5.2 观……
……